铜价涨了38%,PVC涨了35%;
铝材涨了37%,铁涨了30%;
锌合金涨了48%,不锈钢涨了45%。
这是近期频繁出现在多个制造企业朋友圈中的一串数字。
截止发稿前,沪铜价格继续高开高走,续创两年来的新高。沪铜主力合约盘中涨超3.6%,最高至57680元。沪铜2012:57370元/吨,涨1790元/吨;沪铜2101:57420元/吨,涨1810元/吨。
近期,铜价飙升至逾六年来的最高水平,正在迈向连续第八个月上涨,这将是铜价自2011年以来的最长连涨。
不难发现,上游铜、冷轧板、不锈钢等重金属原材料的涨价是对下游生产链价格冲击的最直接的因素,所带来的板换、铜管、钣金、压缩机等零配件受制于原材料价格开始持续走高。
此外,除了金属价格上涨之外,PVC等指数也节节攀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除了上游供应链起往后的每一道生产工序都必然产生涨价的连带反应之外,很多经销商需要在安装过程中自行采购的辅材也将出现价格波动。
在饱受疫情摧残的市场环境下,控制成本已经成为了每个制造企业重点关注的课题,但是原材料价格的水涨船高,不仅在持续压榨着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样也在压榨着经销商的利润,如果这样的现象持续时间过长,利润的枯竭显然将进入倒计时的阶段。
“涨”与“不涨”一念之间,正在严重困扰着行业发展。
实际上,多年以来,虽受迫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企业对于涨价一直持有谨慎的态度,更多时候都是通过技术的升级以及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支出,从而尽可能的避开设备的涨价。
但是,2020年经济大环境的下行走向给行业带来了不少暗流,疫情的爆发也让制造企业难上加难,愈加趋于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以及几乎达到利润透明化的产品,对于制造企业和经销商来说都形成了一个更加沉重的负担,再加之现下金属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不利因素,涨价成为了众多制造企业不得不为之的“B计划”。
此次铜价涨价的大潮对于主机以及零配件制造企业来说,实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跳出涨价浪潮下企业所承受的采购压力和价格压力来看,此次涨价潮恰恰给了一些为了在低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不得不压缩自身利润盲打价格战的企业,一次提升产品价格、提高企业自身盈利的契机。
但另一方面,成本的增加也并不应该成为涨价的借口,更不应该成为主机制造企业和经销商重塑“暴利”的借口,一切都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利润空间的前提下,而不是借由成本的增加打破现有的供需平衡。
因此,企业需要用辩证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看待市场趋势,合理规划“涨不涨”、“涨多少”的发展战略。同时,纷沓而至的涨价新闻,也让整个社会意识到涨价是共性问题,终端用户对于现今的涨价也会有理性的理解。
在终端市场的运作上,价格不是唯一。企业与经销商应因地制宜的推动品牌的发展开拓与转型升级,并充分意识到过硬的技术和产品质量才是留住消费者的关键。
各企业需要谨慎应对此次原材料普涨所带来涨价潮,合理控制自身的利润空间。首先,企业还要是提高自身资源利用的效率,包括管理效率的提升,通过创新技术手段来降成本;另外,包括能源资源的成本、物流的成本、企业融资的成本,则需要在政策方面持续发力。如何在成为既定事实的外部困境中做好企业发展规划、产品的布局思路、结构的优化调整、渠道管控等等,才是企业在市场长久立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