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洁取暖政策的出台到落实,散煤削减的大数字,体现着清洁取暖工作的大刀阔斧。但在基层实践中,时间紧、任务重、考核办法重“绩”不重“效”,“双替代”推进速度过快、推进幅度过大,导致返煤情况频繁出现,“政府补不起、企业担不起、居民用不起”已成为制约当前农村清洁取暖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群众有没有获得感是检验一项政策成效的最终标准。政策规划和实际情况差异带来的项目落地难,是基层政府在农村推广清洁取暖面临的最大难题。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前对基层情况调研不深、了解不够,为完成上级下达的“硬性指标”和“环保压力”下,简单粗暴、层层加码、急于求成,一味追求“双替代”,技术路径不接地气“太教条”,不考虑实际情况“一刀切”,考核办法又过于单一,导致治标不治本,难以持续发展。以上种种,皆因政策前期方案考虑不周、决策不科学,政策本身的“先天不足”致使政策无法落地,群众难有获得感。
如何做好清洁取暖工作?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因地制宜选择技术路线,科学有序的推进清洁取暖工作,坚决摈弃“一刀切”问题。
需要明确的是,首先,应该从思想上要认识到推进农村清洁取暖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要摈弃脱离农村实际的城市思维,应从农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等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站在农民的角度、农民的立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清洁取暖技术路线和模式。其次,建筑节能在清洁取暖中应优先考虑,农村房屋具有面积大、层高高、房间多、人口少等特点,如果建筑本身不节能,无论热源、管网、终端设备效率多高,都很难保证好的取暖效果,做好建筑保温是事半功倍,否则就是事倍功半;再次,清洁取暖技术路径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农房建筑密度、经济水平、气候条件、资源禀赋和居民习惯等,坚持“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散则分散”的原则,充分落实“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特别是农村地区目前主要还是以分散取暖为主,而针对量大面广、不具备集中供暖、经济条件较差农村分散取暖用户,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应该将分散使用的洁净型煤配套节能环保炉具纳入“宜煤则煤”原则中,减少“过渡性”措施定义给市场带来的不安全感,并对其提出包括煤质标准、燃烧设备、用煤方式、排放标准、过渡时限等一系列要求,并将其纳入相关规划、补贴政策和考核指标。
从过去两个采暖季的实践情况来看,清洁取暖改造工作由最初的粗放推进逐步转向冷静思考和勇于实践的发展阶段,从“追求数量”进入“更侧重质量”的发展阶段。农村清洁取暖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让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可持续,应该是是各地共同的根本遵循,也是落实这一根本遵循的题中之义、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