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 » 宏观» 正文

上海2023年超低能耗建筑发展报告

2024
19/07
09:06
分享
  
留言
2024年07月19日 09:06:34 · 中国热泵

  本文摘自《2023年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


  1、政策机制

  超低能耗建筑是实现建筑领域碳达峰的重要路径。从2009年开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德国能源署在中国合作推广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该理念逐步被行业接受。但自2009年以来的近十年间,超低能耗建筑的示范工程、政策机制和标准规范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在夏热冬冷、夏热冬暖等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相对缓慢,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由于气候和用能习惯上的差异,在夏热冬冷地区发展超低能耗建筑,存在技术路径不清晰、规范标准缺乏、管理机制不完善、工程实践不足等问题,阻碍了超低能耗建筑的推广应用。


  为了深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助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大力支持开展本地化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研究和技术导则编制工作,并于2019年3月发布了夏热冬冷地区首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规范文件《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自2020年以来,陆续发布多项政策文件,通过明确资金奖励和容积率计算支持,并将超低能耗建筑作为商品房用地高品质建设竞拍内容,建立激励引导体系。自2021年2月启动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评审以来,截至2023年底,上海累计落实超低能耗建筑项目1310万平方米,实现超低能耗建筑的规模化发展,详见下表。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技术和政策文件(截至2023年底)


  以下对2023年发布的超低能耗建筑相关政策进行介绍:

  (1)《上海市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为进一步推动本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研究制定了《上海市推动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沪建建材〔2023〕508号,明确了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


  《行动计划》提出,通过三年的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推进本市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体系和技术路线,新增落实60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实现新增超低能耗建筑单位建筑面积年能耗和碳排放显著下降。“中心引领、新城发力、重点突出”的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技术研究和集成创新取得突破,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产业链体系取得突破,建造标准达到国内同类建筑领先水平,争取形成高品质建筑和建筑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建立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主要任务解读如下:

  (一)统筹联动,构建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结合主城区、五个新城、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和崇明生态岛的重点发展战略,以统筹联动、协同发展的思路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建立“中心引领、新城发力、重点突出”的空间布局,协调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


  (二)设计引领,发展项目策划与技术咨询服务

  推动从功能设计向品质提升发展,不断提高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整体统筹,深化影响超低能耗建筑性能的关键节点设计,推动发展全过程和各阶段的工程咨询等服务。


  (三)提质降碳,推动高质量低碳化建设运行

  推进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和超低能耗建筑融合发展,在保证超低能耗建筑施工效率的基础上,降低建设阶段碳排放水平。持续提升超低能耗建筑低碳运行水平,推行数字化、智能化运维管理。


  (四)科技先行,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发展

  推动建立夏热冬冷地区适宜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逐步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和评价体系。围绕重点方向开展科研攻关,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推动成果转化和创新技术应用。


  (五)协同共管,提升超低能耗建筑全过程管理能力

  通过逐步建立覆盖设计、施工到竣工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将超低能耗建筑的监管纳入建设工程监管的全流程,形成完善的管理机制,有效提升超低能耗建筑全过程管理能力。


  (2)《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第三方测评机构管理办法(试行)》

  为规范、有序开展超低能耗建筑测评工作,根据《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管理规定(暂行)》沪建建材〔2021〕114 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制定了《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第三方测评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对超低能耗建筑第三方测评机构的选拔、委托、管理、监督等内容进行了规定。该办法同时发布了测评指导书,内容包括测评程序、测评内容、现场抽测、综合评估报告等内容,文件规范了超低能耗建筑第三方测评机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在行业内形成统一的工作指南,如下图所示。

超低能耗建筑第三方测评流程图


  (3)《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技术方案变更管理的通知》

  为规范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的技术方案变更管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技术方案变更管理的通知》沪建建材[2023]447号,明确本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含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光储直柔”建筑和智能建造等)在专项技术方案经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及市建材协会节能低碳分会等相关协会组织的专项技术评估并出具认定意见后,专项技术方案中技术内容如进行变更,应按照文件所提出的管理规定进行论证或备案。


  建设单位在申请超低能耗建筑项目审核和检测时,应同时提交项目技术方案变更论证或备案资料。项目审核和检测时,将对技术方案变更内容严格复核。技术方案进行了变更但未申报论证或备案的,项目审核和检测不予通过。


  2、年度项目推进

  2023年上海全年落实超低能耗项目280万平方米,近零能耗建筑落实88万平方米,提前超额完成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在区域发展方面,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一方面与各新城所在区联动,推动5个新城各建设一个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另一方面,与各中心城区联动,落实了多个近零能耗建筑和零碳建筑试点,如下图所示。


  3、技术特征

  (1)重视建筑本体节能

  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强调被动式设计优先的理念,从朝向、体形、平面、窗墙面积比、采光、通风、遮阳等方面强化建筑本体节能设计要求。《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纳入了约束性要求,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超低能耗项目均对采光与通风开展了专项设计。建筑外遮阳措施在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中广泛应用,其中居住宅建筑是以玻璃中置百叶遮阳方式为主,作为一种活动外遮阳方式可进行冬夏季遮阳行为的调节;公共建筑则是以各种形式的固定外遮阳为主。


  (2)提倡围护结构适度保温

  对典型居住建筑模型的计算研究显示,在上海地区提升外墙保温性能,冬季供暖负荷需求和能耗下降,但对夏季供冷的节能效果不明显。基于“适度保温”原则,《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提出了外墙热工性能的引导指标:外墙传热系数K≤0.4W/(㎡K)。与上海常规居住建筑要求(K=1.0W/(㎡K)相比,性能上有大幅度的提升,体现了超低能耗与常规住宅的差异;与北方超低能耗标准要求或者德国被动房的通行要求(K=0.15W/(㎡K)相比,上海的要求有所区别,是基于上海地域气候特点选择的路径。


  (3)推行外墙保温一体化

  外墙保温一体化体系在上海市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中广泛应用。其中现浇部分主要采用复合保温模板外墙保温系统,保温厚度集中在85~100mm。预制部分采用预制夹心保温或预制反打保温,其中预制夹心保温材料以聚氨酯板为主,夹心保温厚度集中在50~75mm;预制反打保温的保温厚度集中在85~100mm。同时为了达到相应的K值,外墙普遍采用内外组合保温形式,内保温厚度主要在15~35mm范围内。


  (4)装配式与超低能耗结合

  上海市已在新建建筑中全面要求实施装配式建筑,因此目前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普遍采用装配式建筑体系。这为超低能耗建筑的实施带来了挑战,其中在预制墙板拼接的位置,如何处理热桥和气密性成为核心问题所在。对预制墙板的拼缝采取了区别于常规设计的加强措施,以改善热桥效应并提升建筑气密性,是目前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的重要特征。


  (5)引导供暖设备电气化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国家发展战略下,提升建筑电气化率已成为行业共识,采用电驱动的空气源热泵供暖替代燃气壁挂炉供暖已成为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项目的主流选择。目前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住宅项目中,配置有地板供暖的项目普遍采用空调和地板供暖两联供这种空调形式,利用一套室外机同时满足室内的空调及地板供暖需求。研究计算表明,在上海地区采用空气源热泵供暖替代燃气壁挂炉,从一次能耗角度可节能20%以上,节省运行费用40%以上。


留下您的信息如果您对该企业或本条内容感兴趣,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将会有专人跟您联系。

    经营方向
  • 零售商
  • 工程商
  • 其他
关键词: 超能耗建筑
同类资讯更多
相关阅读
关注
中国热泵
鎏商成长
研习社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 “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到我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