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国家级5G工厂!美的数字化能力获认可
11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武汉开幕。其中,在“5G+工业互联网赋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专题会议上发布了《2023年5G工厂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共300个项目入选。美的集团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细分行业中入围工厂最多的企业。
美的旗下共有9家工厂入选该《名录》,依次为:华凌冰箱合肥工厂、美的芜湖厨热工厂、美的厨热邯郸工厂、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美的洗衣机武汉工厂、美的冰箱荆州工厂、美的家用空调武汉暖通工厂、美的微清苏州工厂、美的家用空调重庆工厂(注:按《名录》发布顺序),展现出美的在数字化与智能制造方面的沉淀和整体实力。
美的洗衣机荆州工厂钣金分厂
数字化转型,驱动制造提质增效
2012年美的开启数字化转型,提出三个“一”战略,即“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基于这样的战略牵引,美的启动了数字化1.0项目,也叫“632项目”。基于三年的工作推进,实现了整个集团所有事业部的流程、数据、系统的统一。
2015年美的引入大数据、移动化、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使得企业的整体效率再次得到提升。2016年美的启动数字化2.0项目,主要目的是打造整个美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客户定制的能力。2018年在国家的工业互联网政策指引下,美的启动工业互联网的试点项目,打造出了美的自有的“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
“灯塔工厂”美的洗衣机合肥工厂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大屏
2020年美的启动第二次的战略转型“两个全面”,即“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驱动美的向以数据驱动的科技集团进行转型。在企业运营的价值链中,包括前端的营销到研发,到供应链,制造、品质、物流以及后端的服务等各个环节,持续进行数字化转型。
2022年美的发布“数字美的2025”战略,从ToC和ToB产业出发,全面打造美的数字大脑,推进家居数字化、产业数字化,致力于提供更多系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全新的数字生态。2023年美的又发布“美的智慧工业解决方案”,在智能制造领域,基于全场景覆盖的解决方案、高效协同的精益供应链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帮助企业降低品质不良和交付成本,提升人效、缩短交期、降低能耗。
目前,美的已实现从自动化工厂向端到端互联价值链的转型升级,依托5G、AI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5G赋能数据运营、生产管理、AI智能检测、质量精准追溯、智慧物流等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完成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的跨越,实现劳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成本大幅降低,以及订单交付期大大缩短的卓越运营,从而在提升自身业绩与助力客户成功上实现双重质的飞跃。
美的家用空调武汉暖通工厂COLMO高端产品车间
以美的家用空调武汉暖通工厂为例,为实现数字化运营的目标,工厂重点打造了数字孪生系统、COLMO高端产品车间真空泵在线检测技术解决方案、能源管理系统、工厂数据运营中心、美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美的EHS数字化等11个应用场景。工厂围绕经营指标,全面深入数据运营管理,实现多系统融合聚焦各层级核心指标,打造了运营、赋能一体化的智能管理系统,建成工厂数据运营中心,提升工厂智能化管理水平,实现不良品率下降50%以上,供货周期缩短60%以上。
对外赋能,助力产业整体升级
在此次《名录》发布前,美的已拥有15家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零碳工厂,以及5家世界灯塔工厂。美的将50多年积累的制造经验和10余年的数字化成果整合到美擎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制造业知识、软件、硬件三位一体,输出解决方案。
以美擎为底座、以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为抓手,美的旗下负责数字化对外赋能的“美云智数”全面赋能泛制造业,涵盖数字化咨询、灯塔|数字工厂建设、智慧供应链等领域,助力头部企业及厂、链、群、区提升全价值链数智化经营、生产、运维能力,目前已在汽车汽配、电子半导体、装备制造等50多个细分行业广泛应用,累计服务1000多家企业。
“灯塔工厂”美的微清顺德工厂磁控管分厂
美擎还通过“链主模式”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模式”服务产业集群,即“链主企业”拉动中小企业上云,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的优化,结合AI、大数据建模等技术应用,搭建产业链协同平台,打通研发端、生产端、供应链端、业务端、物流端和用户端,实现上下游协同制造模式,协助客户建立了100多家数字工厂、150多家数字车间,不断优化能力,服务更多制造业伙伴。同时与行业协会、行业头雁企业合作,共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凭借在对外赋能方面的出色表现,2022年美擎成功入选由工业和信息化部遴选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简称“双跨平台”)。
截至目前,美的集团数字化转型投入已超过170亿元,累计打造工业模型超过5000个,致力于不断推动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数字化、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助力制造强国战略。
- 下一篇: 雅士服务宝鸡市中医医院新院区
- 上一篇: EK空调出席2023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