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
储能热管理自然冷液冷温控
产品亮点:
机组冷量范围3~45kW,采用第3代自然冷技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对储能柜进行热管理,环温15℃以下切换自然冷,COP 最高可达12.0,部分地区全年节能40%;采用全变频部件设计,结合高精度电子膨胀阀控制,配合AI 算法优化,可以实现出水温度控制精度±0.3℃,有效保障了电池散热的均匀性;在-40-55℃环温下稳定运行,可应用于高海拔、沿海等高盐度、高湿度环境,可抗电流浪涌冲击,适应户外雷雨等极端天气。
在“3060”战略目标下,能源转型与变革持续升级,新型储能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有机构预测,新型储能技术迎来了大规模商业化发展的风口期,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30GW以上,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的持续增长,储能的市场规模必将会迎来更大规模的增长。日益增长的市场规模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众多巨头跨界入局。目前,储能热管理主要分为两大技术路线:一是以空调和风道供冷为主的风冷模式;其二是采用水、乙二醇、硅油等冷却液,进行散热的液冷技术。在行业看来,基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应用领域和客户的经济模型,风冷、液冷都会有自己合适的舞台。
当下,储能与新型电力系统的融合势在必行,无论从用能供给、配置,还是调控、消费,储能系统集成都将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起到有重要影响。作为电化学储能的关键环节,储能热管理也受到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目前参与的企业不仅有专业储能热管理企业,还有空调主机、配件和控制系统等企业也在陆续进军储能热管理这一细分赛道。
但是,储能系统集成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个涵盖暖通温控、电力工业、机电自动化工业等综合的复杂系统,储能系统一致性、热管理,场地适配性,一次二次和电厂相互联调等,对集成商都提出了很大挑战。目前,储能市场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面对复杂的场景,安全性、适应性无疑首当其冲。因此,对于储能厂商而言,接受考验的不仅仅是产品的硬实力,还有对于电力体系的经验积累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务、全场景解决方案的能力。
当前,储能仍处于大规模商业化的前夜,各大厂商“虎视眈眈”。那么,暖通空调行业为 “储能温控”做出了哪些贡献?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树立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此, i传媒/《暖通空调与热泵》特别策划了本次课题,来看看面对这个“千亿赛道”,暖通空调行业中的制造企业们做出了哪些努力。